党建动态当前位置:主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动态 >

学习路上·学者解读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一周年(一)

发布时间:2017-06-07 16:05 浏览次数:


学习路上·学者解读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一周年(一)

    “5·17讲话”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指明“着力点”

    编者按: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在“5·17讲话”一周年之际,学习路上栏目推出系列专家特稿,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为您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进展。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去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笔者认为,习总书记“5·17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突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大部署,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学术话语体系指明了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着力点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历史使命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所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更为复杂和严峻,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用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提供高水平的理论和智力支持。

    同时,进一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不仅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更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勇于“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咨政献策、敢于担当、大有作为,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献身者。

    着力点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法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不能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引领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点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用中国话语述说中国成功的故事和经验,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与内蕴。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理论成熟的标志,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四个自信的体现。正如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着力点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顶层设计的整体思路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永远开放的理论体系,实事求是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最高概括。习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要遵循“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既要“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要“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时间需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着力点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思想上真正把为谁著书、为谁立说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最根本的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信念不能移。

    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要坚持正确创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更好发挥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对国内外风险与干扰,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电话/传真:0535-8654192      邮箱:lkjx8654192@163.com

地址:山东省龙口市西城区振兴南路1569号

山东龙口矿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 版权所有